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聖誕」病與「聖誕」因子

又到聖誕,史丹福謹祝大家聖誕快樂。史丹福今次打算為大家介紹一個以「聖誕」命名的血液疾病。

話說早在接近二千年前,猶太人已經發現有一些男性小童會在割禮後出現傷口持續出血的情況。這個情況似乎會在家族近親中出現,所以猶太人就訂立了規矩,但凡有兩名兄長在進行割禮後有不尋常的出血情況,他們的弟弟們就不需要進行割禮。到了19世紀,John Conrad Otto最先為這個在男性中出現的出血疾病進行了現代的描述,這就是我們所知的血友病(haemophlia)。

直到1950年代初為止,科學家一直都相信血友病都是由凝血因子VIII(當時被稱為「抗血友球蛋白」,antihaemophilic globulin)的缺乏所引起。然而在1951年,Robert Gwyn MacfarlaneAlexander Stuart Douglas兩位在牛津大學工作的凝血研究先驅者發現一種新型的血友病,他們做凝血的檢查發現這種新型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問題竟然可被傳統血友病病人的血清所改正,也就是說這種新型血友病的病人所缺乏的並不是凝血因子VIII,而是一種全新發現的凝血因子。於是兩位凝血學者就以首位被發現有這個病症的病人──Stephen Christmas來為疾病命名。這種新型血友病被稱為Christmas disease,而新發現的凝血因子則被命名為Christmas factor,這個發現大大加深了科學家對凝血路徑的認識。

我們現時所理解的凝血路徑,「聖誕」病所缺乏的「聖誕」因子就是凝血因子IX(來源:Hoffbrand AV, Higgs DR, Keeling DM, Mehta AB. Postgraduate haematology. 2016. Chichester, West Sussex: Wiley Blackwell.)

發表這個發現的報告正好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1952的聖誕版中登出,所以就令更多人把這種血友病與聖誕聯繫起來。當時其實有一些意見認為不應將這種凝血因子與聖誕聯繫起來,作者們則不以為然,並開玩笑地回應道「這種凝血因子的先驅蛋白並不會被命名為聖誕前夕因子("Christmas eve factor")。」但「聖誕」病這個名稱現在也不常用了,現在的醫生與科學家普遍稱傳統的血友病為甲型血友病(haemophilia A),「聖誕」病為乙型血友病(haemophilia B)。而「聖誕」因子則被稱為凝血因子IXfactor IX)。

Stephen Christmas終其一生都與這個以他命名的疾病搏鬥。最初可以幫助血友病病人的方法就只有輸新鮮冰凍血漿(fresh frozen plasma)。這些血漿取自正常人,含有不同種類的凝血因子,但濃度不高,所以病人需要輸很大的劑量才能令凝血功能回復。到了196070年代,新科技的出現終於令凝血因子可以解立地提取出來,製成凝血因子VIIIIX的濃縮製劑(factor concentrate),大大地增加了凝血因子的濃度,惠及病人。

但可惜到了1980年代,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深深地影響了血友病人。因為當時醫學界對很多病毒的了解都不深,人們未了解到經血液製品傳播病毒的危險性,所以亦沒有為血液製品進行病毒檢查,結果令大批血友病患者染料到愛滋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事實上,愛滋病在1980年代剛被發現的時候,除了同性戀者外,血友病人就是另一個感染率很高的羣體。

我們今次故事的主角Stephen Christmas也不幸地因為輸血液製品而感染了愛滋病毒。在受感染之後,他一直在加拿大血友病學會(Canadian Hemophilia Society)中非常活躍地推動令血液製品變得更安全的活動。然而他仍然在1993年聖誕前的5天因愛滋病離世,享年46歲。雖然他的一生非常不幸,與「聖誕」普天同慶的氣氛大相逕庭,但他卻大大加深了人類對凝血路徑及血友病的認識。

幸好現在不少國家都採用利用新技術,如病毒失活(viral-inactivated)或基因重組(recombinant)方法製造出來的凝血因子濃縮製劑,大大減低了血友病人的風險,避免如Stephen Christmas的悲劇再次發生。

參考資料:

1.      Mannucci PM. Hemophilia: treatment op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2003; 1: 1349-55.


2.      Giangrande PLF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the history of the nomenclature of coagulation factors.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03: 121; 703-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